位于长沙市天心阁和白沙古井之间的长沙市简牍博物馆,设计为汉代风格,借鉴了三国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形式。博物馆占地面积1.2万多平方米,一楼为3000余平方米的保护库房,主要用于对简牍的脱水、保护和保存;二楼为展示厅,展示已经整理出来的简牍和近年来在长沙附近出土的其他文物;三楼为研究中心。
长沙是我国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城市。1996年10月,长沙市走马楼一处工地中出土了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简牍,共计14万余枚,超过此前中国历年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由于三国时期史料匮乏,这批吴简被认为是中国继殷墟甲骨卜辞、敦煌文书之后的又一“世纪考古大发现”。2003年12月,长沙走马楼又出土了1万余枚西汉时期简牍,以文字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汉武帝时期的西汉盛世风云。
为了让这些数量空前的文物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长沙市和国家文物局共同投资6600万元,建立中国最大的简牍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将集简牍的保护、研究、展览于一体,充分展示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
中国古代在纸张未发明之前,典籍、文书主要写在以竹、木为质地的简条上,再用丝线捆扎联结,便于阅读和保存。古人把以竹为材料的称为简,以木为材料的称为牍。秦汉以前,简牍是使用最广泛的文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