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流龟”村堡,又名“水围”村,位于白沙管理区,建于明崇祯年间,坐北向南,占地6889平方米。因寨堡建筑布局如龟游水,故名。
寨内从南至北一条直巷,宽2米,横贯东西4条巷,各宽3米;共有64间大小统一青砖大屋瓦房,代表64块鳞甲;四角各有1间两层楼阁建筑,代表四足;直巷南端的1座二层楼阁,代表龟尾,也是唯一的一个寨门,可通吊桥出寨(现改为水泥桥);直巷北端的1座二层楼阁代表龟头。寨堡周围环以高6米、厚0.6米的青砖寨墙;寨墙外是围绕全寨18米宽的护城河。创建该赛的主人是郑瑜,他是明崇祯四年(1631)进土,授吉安推官,旋摄广顺府事,后因平乱护民有功,内摆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知太平府,迁上江漕诸道,又转山东按察副史,督催直隶江西湖广军需,屡著劳绩,升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官)。告老还乡后卒于家,享年81岁,著有《焚馀集》。该寨围墙的砖规格不一,传说是郑瑜派兵士拆取邻近烽火台的砖筑成的。
该寨平面布局特殊,是东莞市现有较好的古村寨建筑。据专家云,该寨也是国内少见的明代村堡。1993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该馆十分重视、关心。近几年来,***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四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监该馆视察。***总书记为该馆题写了林则徐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李鹏总理两次为该馆题诗,并为该馆题写了“林则徐销烟池旧址”,胡耀邦同志也为该馆题写了馆名。中央领导对该馆充分利用文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给予高度的评价。1991年国家文化部、人事部联合授予该馆“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3年,国家文物局授予该馆“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称号,1995年,共青团中央授予该馆“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称号,广东省委、省政府,东莞市委、市政政府分别授予该馆“文明单位”称号,1996年,中央六部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教育委、国家文物局、共青同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该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该馆又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