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5°36ˊ至116°37ˊ39",北纬22°53ˊ至23°46ˊ27"。北靠兴梅,南濒南海,东邻汕头、潮州,西接汕尾。陆地面积5240.5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82公里,沿海岛屿30多个;内陆江河主要有榕江、龙江和练江三大水系。
揭阳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素称“鱼米之乡”。至1999年底,全市耕地面积(包括水田旱地)9.7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8.8%。
揭阳届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少霜。年平均气温 21. 4 C,平均降水量 1723毫米。夏秋间常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时因季风活动反常或寒潮侵袭,会出现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温阴雨天气。
揭阳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市河流总长1097.5公里,年均径流量62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4.8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16.22万千瓦,约占理论蕴藏量的36.2%。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锡、钨、铜、铁、金和甲长石、花岗石、稀土、瓷土等。全市现有森林蓄积量32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6.9%。植物种类1130多种,其中稀有植物20多种,如乌相、桧树等。珍稀动物15种,如巨晰(五爪金龙)、大鲵(娃娃鱼)、穿山甲等。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l991」84号文)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揭阳市榕江和练江流域历史上是粤东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外通商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与东南亚各国通航,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明清时代,手工业、商贸业较发达;民国初期,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输入,出现了简单机械加工的小五金制品行业、服装加工行业和棉纺织业;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揭阳经济处于瘫痪状态;
1949年10月19日,市区榕城获得解放,从此揭阳各地开始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特别是建市以来,揭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揭阳地灵人杰,历代贤达志士辈出。宋代高士吴复古、明朝尚书翁万达、满清状元林德庸、直隶总督郑大进等均系揭阳籍名臣重将。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决策会议在流沙召开,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郭沫若等革命先驱到过榕城、流沙、棉湖等地;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南山八年游击战争,留下令人缅怀的史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