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游泳场所室内温度高、湿度大,环境中微生物易于滋生。由于客流量增加,泳池水净化消毒的压力增大,中耳炎、眼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经水传播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升高,泳池水中消毒剂及消毒副产物暴露可能导致的皮肤和黏膜刺激等非传染性健康损害概率也会相应增高。
-
暴雨天气不仅会造成意外伤害,更会带来微生物和病毒,给人体健康带来隐患。专家提醒:趟水之后易发这些皮肤病、居家防霉多通风、外出行走防意外、住处被淹要消毒。
-
为保护公众健康,针对我国夏季高温热浪引发的健康问题,提出人群健康风险干预措施和建议,指导公众进行科学防护,预防和降低高温热浪对人群的健康危害,特制定《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
-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C,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谑妄、惊厥、昏迷) 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
HMPV(人偏肺病毒)主要通过咳嗽和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和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也可能造成传播。一般来说,感染后潜伏期约3-5天,HMPV诱发的免疫保护较弱,反复感染常见。HMPV全年均有检出,但以冬春季检出率最高。
-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
-
天气渐渐暖和,蚊子、苍蝇等病媒生物也开始“舒展筋骨”了。苍蝇、蚊子、蟑螂可传播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何减少病媒生物的侵扰呢?
-
建议患者居家休息。尽量单间居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
-
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如必须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
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普通感冒有所区别。一般流感症状比普通感冒更重,可导致持续发热、头疼、肌肉关节酸痛、上吐下泻、周身不适等表现,老年人和儿童容易出现胃肠道表现。
-
本指引用于帮助和指导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感染者(含核酸阳性或抗原阳性,以下简称阳性感染者)居家康复期间自我健康管理。当您被通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者自测核酸抗原阳性时,请不要惊慌也不要害怕,认真阅读本指引并参照执行,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有关要求,发现感染者后,尽快划定高风险区、排查管控风险人员,及时阻断社区传播,做到“快封快解”。
-
分层救治,一般患者可在家观察治疗。王贵强建议,对新冠患者实行分层救治,一般患者可在家观察治疗,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高风险人群。
-
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多地频发、局部聚集态势,部分地区疫情跨省隐匿传播扩散风险依然较高。
-
倡导公众遵守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一米线”、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觉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
-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科学精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在认真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印发后的防控工作实践,特别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等特点的基础上,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组织修订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与人共用水杯、餐具。
-
2022年1月20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毫不放松、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当前疫情形势,经专家分析研判,现就疫情防控有关措施调整如下
-
基于我国获批疫苗的临床试验研究数据和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病毒疫苗工作组起草了本指南,并经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审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