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活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
网络品牌传播
ad
等待
ad
当前位置:

山西门户网

>

资讯

>

生活

2008-08-03 围观 我有话说 分享 A+ A A- 来源:山西门户网 打印本页

山西民间玩具

山西民间玩具,是黄河流域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民族艺术发展的活化石。 

一、山西民间玩具源远流长 

山西出土的大量古代陶瓷制品中,有不少器物类似今日新绛县烧制的陶哨、陶人玩具的造型。万荣县古城发掘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埙等足以证实,三晋大地早在几千年前便产生了十分精美的泥陶玩具的雏形。虽说这些陶制品带有浓厚的信仰崇拜色彩,但与近代纯用于玩赏的各种民间玩具不无瓜葛。“七音哨’流行于稷山、新绛、代县等地,它是在陶埙基础上的衍变。临猗汶家营的五彩泥玩具从明代至今,负有美誉,其中掺入母系氏族时代祈求生育的信仰遗风和为儿童避邪驱恶,以保平安健康的意识。妇女儿童“身佩香囊”,玩香袋的习俗起源于汉代。相传五月五日为恶日,虫害滋生,瘟疫流行。玉皇大帝派治瘟神仙下凡,利用艾草制香袋,涂雄黄酒,杀灭虫害,使人们避灾免疫。长期以来流传有“百索系腕上,五毒不敢犯,五毒化灰尘,妖邪归地府”的民谣。佩戴玩耍香袋千百年来相传不衰,制作手法愈来愈精。山西纸牌玩具最早出现于明代,《绥寇记略》载:“万历末年,民间好叶子戏……至崇祯时大盛。”至今怀仁、灵石、祁县等不少地方仍有这种纸牌游戏。 

山西民间风俗孕育和发展了民间玩具艺术,民间玩具又充实丰富了民间风俗,它同乡村民俗一样恬淡而淳补,是劳动人民淳风之美的体现和物化。随着岁时节令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伴随人生仪礼的诞辰、三天、满月、百天、周岁等生育礼俗,便制作出许许多多的民间玩具。民间生育礼俗中的玩具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岁时节令及传统庙会中的民间玩具,更是绚丽多姿、品类繁杂。尤其是民间对神灵崇拜而带来的原始情感和深厚的原始神秘心理,影响着民间玩具的审美要求,促进着多种类形的玩具不断创造和发展。 

二、山西民间玩具根植民间 

玩具是劳动人民自由自在的艺术创造。它凝结着浓郁的乡土感情,孕育着浪漫的艺术想象。民间玩具的创造有广泛的自发性。其制作不带商品性质,不受任何市场价格和政治潮流的影响。民间玩具的产生基于自身生活的直接需要:哄逗婴儿,打扮孩子,美化自身,装点生活环境。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传统的审美习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愿望。如泥玩具中的“泥虎”造型,既象猴,又似虎,又如把布鸡的翅膀绣成两朵花的形状。 

民间艺人采取最简易、最便利的手工制作,利用最廉价的土、布、木纸,凭籍灵巧的技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父传子,母传女或乡亲们互相馈赠,观摩借鉴,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艺技的自然传承形成手工制作特有的自由、灵巧风格。民间玩具同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物质产品。同时又是传授美的艺术品,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发展了特有的审美情趣,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自觉地遵循美的规律塑造玩具的形态,成为美的物化,“用”与“美”紧密相联。民间玩具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美与实用的和谐,二者浑然一体。如婴儿的布虎枕,既可供孩子睡眠、玩耍、又给人以美的欣赏。民间玩具有着深刻的寓意,民间艺术家切合民族的喜悦情感和爱憎观念,利用玩具外在形式,贯注其思想意识,象征某一意念,影响于人们的情感,成为“有意识的形式”。民间玩具绝大部分都是母性爱心的倾注,以此表达创造者的情爱,借助虎、鸡、鱼、龙、凤,这些人们喜爱的、有特定审美内涵的形象,巧妙地表达“吉祥如意”、“富贵荣华”的主题。种族繁衍,生命崇拜意识在山西民间玩具中表现得最坦率,“虎头鱼尾枕”是最为典型的代表。闻一多在他的《说鱼》一文中写道:“鱼在中国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虎在民间是生气蓬勃、威武壮实的象征,虎与鱼的巧妙组合,暗示着阴与阳的结合,生动形象地表露出对华夏民族“瓜瓞绵绵”,长久延续,繁荣昌盛的祝福。这些民间玩具,着重于情的倾注,从暗示和象征性因素中,让人们去领会,诱发人们的联想,以此寄托、挥洒自己的情思和厚爱。山西民间玩具浓缩着,积淀着华夏后裔强烈的情感意识、信仰和期望。 

山西民间玩具是造型粗犷、质朴、生动优美,注重装饰性,大胆取舍细节,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乍看来是那样笨拙,姿态不符常情,结构不合比例,边角没有规则,但这一切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作品内在的稳健、浑厚,更显得古拙粗犷,生机勃发,舒展奔放。粗犷的外观不觉粗糙,稚拙的外表更富韵味,静中有流动和节奏感,使内在精神更加凝重集中。 

色彩在山西民间玩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玩具以喜庆、吉祥为主题,因此,以它红火、热烈、艳丽的色彩而面世。鲜红的虎身上着以青色梅花,尾巴又是黄色艾叶,红头上又有两只绿耳朵,在明快的色调中,黄中有紫,红上叠绿。民间艺人不是再现自然色彩,而是突破了色彩透视原理和时空观念。这种色彩观念与古老的统辖天地万物的阴阳五行相联。“天有金木水火土,色有青红黑白黄”,民间称其五色为正色。玩具上,白底施以青红相间的花纹,黑质上涂以黄、红、绿的点缀,简明而醒目,浓艳而谐调,依据自然又超脱自然,这种健康朴素的色彩观,充满着热情和活力,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山西南靠河南,西临陕西,北依内蒙,东靠河北,地理上的接壤毗邻,风俗民情的影响,免不了在民间玩具的艺术风格和手法上相互渗透。山西民间玩具中,泥玩具的一部分造型、色彩十分接近于河南,布虎、布娃娃又同陕西渭南、华县一带的相类似,有些如出一辙。历史的变迁,战争与灾荒,带来人们迁徒,又有商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都是山西民间玩具受其毗邻地区影响的缘故。 

山西民间玩具由于地域性及各自依附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环境的差异而略有不同。晋南主要为黄河、汾河沿岸,成为晋陕豫黄河三角州地带,地处河谷水道,沟壑纵横,加之古文化悠久,民间风俗古老,这一带民间玩具比较古朴雅拙;晋中地区处于平原地段,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文化繁荣,生活富裕,民间玩具比较秀丽雅致,精巧细腻;晋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塞上高原,民间玩具比较雄浑豪放、粗犷质朴。虽然各显神工,各有异趣,但又有鲜明的三晋风韵的一致性。如同为香袋,晋南的以缝制人物、动物为主,以串带之,布老虎踩着蛇、蝎子、壁虎、癞蛤蟆、千爪虫、蜈蚣五毒虫,形象生动,足乱其真,色彩艳丽,红里透鲜,以闻喜、新绛、稷山、万荣、永济为代表。晋中地区的香袋,多用彩色丝线编织成菱形、方形和三角形等色样,称香荷包,还有供小孩玩的丝线缠绕的色轮,其形状与花纹式样或色调都至为精彩,装饰颇得情趣,以祁县、汾阳、介休为代表。晋北的香袋多以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瓜果、菜蔬、花草虫鸟为题材,简炼大方、夸张变形,以怀仁、左云、山阴县为代表。 

泥玩具中狮、虎、犬、鸡、羊是通用的题材。忻州、代县、定襄一带的泥娃娃造型浓眉大眼、胖敦福态,多为坐像,大块色彩,夸张简洁;而晋南临猗的五彩泥玩具以民间传说中的天将、天狗、虎娃见多,以白色为底,描以黄、红、兰、绿色,显得细皮嫩肉、乖巧可亲。娘娘庙会上的求子泥娃娃,绛县、万荣县的面目姣美,小巧玲珑;怀仁、右玉的粗犷脱俗,俨然一副“泥像”。要说泥哨哨,还是新绛县的七音哨最为精致了,它实际上是烧成的陶制品,造型美观、花纹讲究,浑厚的黑底上点缀几点黄、红、白,鸟、兽的造型均夸大头部,缩小躯体,省略四肢,极有特点。 

布虎玩具随处可见,形象各异,千姿百态。绛县的布虎系列就有二十四种之多,虎头鱼尾、虎头蛇尾、虎头石榴尾、独角兽……芮城县的狮虎头身镶嵌,晃头摆尾;雁北地区右玉左云、怀仁县的布虎肥头大耳,胖圆的身躯;晋南、万荣、稷山的布虎,大部分是柳叶眉、核桃眼,小小的嘴巴,胡须用绒毛制作,其背上多做装饰,尾细长且弯曲上翘;晋北的布虎浓眉大眼阔嘴,须毛多为描画,线条豪放,尾粗直。几个地区的双头虎外形上区别不太大,都具有威猛和乖巧的特点,但晋南的表现得活泼伶俐,晋北的则显得憨厚可爱。 

三、山西民间玩具种类多样 

民间玩具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很广,可谓包罗万象。据民间玩具材料和式样的不同,表现技巧和功能作用的差异,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法。如按制作材料质地分,有木制玩具、面塑玩具、泥偶玩具、布玩具、陶玩具、纸玩具等等;按造型特点分,有飞禽走兽玩具、花虫果蔬玩具、神话传说和戏曲人物等等。但这些分法,在一定程度上都难以反映山西民间玩具的全部及其特征。为了突出山西民间玩具的艺术形式及其与民间风俗相互影响的、关系,这里从民间玩具的功能作用上,结合山西民间风俗的特点把它分为: 

民间生育礼俗玩具。在民间生育礼俗中,根据儿童的不同岁龄,制作用途不同、质料不同的玩具。这些玩具多以神禽异兽表现人们的精神寄托。内容和形式一般都以喜庆吉祥为主。 

民间节令玩具。根据民间岁时节令及传统庙会的季节不同,艺人们制作特定形状的民间玩具,用于烘托节日气氛、增添儿童们节日的欢乐。内容和形式以歌颂生活为主。 

民间信仰玩具。这种玩具由祭祀品演变为娱乐玩具,从人类蒙昧时期宗教信仰沿续而来,带有神秘色彩。如已婚不育妇女祈求生男育女的“求子娃娃”,从娘娘庙带回后就成为儿童玩具了。此外,还有祭祀神灵的“仙神异兽”陶玩具,布制的“治病娃娃”。这些玩具保持着神秘、奇异和原始意识的孑遗。 

生育礼俗玩具 

山西民间玩具可以说是跟随着孩子的诞生而诞生。婴儿出生的第三日俗称“三天”,大人们为其编织,制作竹笼、花篮、绣球等玩具,做为礼品挂在土炕上方。 

这时的玩具主要是提供婴儿学看、学听,锻炼、增长他们的视、听能力,作为婴儿第一个启蒙形象和培养审美情趣的教材,尤其是当婴儿哭闹时,用以哄逗。到了婴儿出生的三十天,就要过“满月”。这是农家的喜庆日子,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要送礼品、喝喜酒。礼品大部分以玩具为主,有布虎、布鸡、青蛙枕头、面塑的小猴小狗以及“麒麟送子”、“二郎担山”。还要给婴儿戴“百家锁”,系“吉祥骨”。婴儿的一百天称“百岁”,家人要给婴儿置“拴娃石狮”、“守娃麒瞵”一类的玩具,既能玩耍,又能防止婴儿滚爬磕碰。过周岁,在山西农家有一种占卜儿童前途的礼仪,这天点燃香烛,献果供食,用面捏制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秤尺、升头、彩缎红绸、女工剪子针线、刀枪棍棒、锄镰犁耙、钉锤扳钳等,代表各行当的实用工具,将其置于婴儿四周,任其抓取,观其先拈何品,以做佳谶。占卜完后,就当做孩子的奖品,供其玩赏食用。对一岁左右的孩子就要提供训练他们学步的玩具,如木制小车、木马等,能坐能扶。三、四岁的儿童,活动已经自如,智力发展较快,家长们便制作一些启发性的玩具。对入学前的儿童,针对他们的爱好广泛,求知欲强的特点,玩具就要多种多样,以促进身体发育,如踢踺子、推铁圈等。这里介绍几种造型典型的山西民间生育礼俗玩具。 

鸡玩具 

鸡在民间被作为“吉祥”“吉利”的化身,是人们心目中的瑞禽益鸟,因此人们创造出许多漂亮可爱的鸡造型玩具。 

为什么鸡被作为“吉祥”“美好”的化身出现于儿童玩具中呢?在山西关于鸡的传说颇有意思。据说,很古的时候,鸡的名字叫“吉”,它和凤凰—样,凤冠、彩羽、金尾,十分漂亮,在天堂专管降吉祥于人间之事,是玉皇派往人间的吉祥之鸟,但它降吉祥要遵奉玉皇的旨意,不能擅自离开天庭。

有一天,“吉”在天庭转游,猛然看见人间一家妖雾缭绕,待它仔细察看后,才知一位平民家里生了小孩,妖魔就来作崇,使全家不得安宁,“吉”十分气愤,不顾天条的约束,降落到民家庭院,把妖魔驱走,又在大门口守候了三天,保得了举家平安。但“吉”擅离天庭的事被玉皇知道了,火冒三丈,命天兵天将把“吉”缉拿天府问案。天皇听了“吉”下凡人间的作为后,虽有同情,但天条不得违抗,不得不下令罚它下凡界。人间百姓知道此事后,十分感激“吉”的恩情,就把“吉”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并取了“吉”的同音,在人间称它为“鸡”。于是,鸡就成了家家户户饲养的家禽。由于鸡对婴儿有功劳,年长日久,“鸡”成了儿童生育礼俗中不可缺少的吉祥物。 

其主要玩具有:“吉祥”骨,庆贺婴儿满月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将鸡的骨节拴上红线,系于婴儿的腕上,既美观又好玩。
玩布鸡:最常见的是用彩布缝制成鸡的模样,内装带香味的草药,一般约二卜公分左右,母鸡公鸡都有,让孩子们挂在怀中玩耍。另有一种只有三、五公分大小的带鸡香包,通常系带在孩子身上,用意是让鸡吃掉各种虫害,保佑孩子消灾除病、平安、健壮。 

鸡造型的玩具除用布缝制的以外,还有泥捏烧制的陶鸡哨、棉塑彩鸡、和面捏的各种鸡。形态各异,在民间广为流传。 

虎玩具 

提起老虎,无人不惧。古人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但民间玩具中的虎的形象却总是憨气可爱。民间艺人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借助它的威力把自己制做的虎当做勇敢、强悍、吉祥之物。用虎的形象传递爱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恋。 

虎形玩具花样很多,制作原料有土的、纸的、布的、木的、绒的、皮的;其色彩有赤色的、绿色的、黑色的、最多还是黄色的。人们为儿童生活制做不计其数的虎形玩具,为的就是讨虎的吉利。 

从小孩诞生之口起,老人们就让“虎子”伴随着他们成长。婴幼儿睡觉的虎枕,满月时大人给婴儿脖子上带上虎头护身符,(也是一种玩具)过节时胸前围着脚踩五毒的虎牌,挂上艾叶虎。能跑会走时脚踩虎头鞋,头戴虎帽,为防寒手上再套个虎头暖袖,还要取名叫“虎娃”、“虎妞”、“虎虎”……儿童在玩耍时,口吹泥虎哨,手拿皮老虎。皮老虎是山西民间传统的儿童玩具,前后用胶泥烧制的虎头,与中间五至十厘米的软羊皮虎身粘合,口中置一芦苇哨,用手轻轻一拉一合,便可听到悦耳动听的皮虎歌唱。民间艺人充分把握了虎的特征,又溶进了艺术想像。大而神奇的眼睛,密针一样的长髭;背上美观的粗壮条纹,威风凛凛的姿态,以及足以傲视百兽的头上的“王”字等等,全都是山西民间玩具虎的特征。在山西最有特色的要算民间玩具中的虎头枕了。流传于乡村中的布制虎枕既是舒适的儿童生活实用品,又是精美的儿童玩具。用布块、绸缎为枕面,蚕茧、荞麦皮装枕芯,再用彩画或彩纸刺绣各种花纹图案,经过民间艺人巧手装扮一番,酷似一只既乖巧又憨实的卧虎。山西的布虎枕种类很多,芮城的虎枕,虎身和虎头可拆可合,携带拆洗均方便;万荣、河津的布虎用黄十布做底料,只在虎上画以斑纹或四季花,简练醒目;绛县、新绛的布虎绣扎细腻、精巧;怀仁县的布虎绣画结合,很有趣味;忻州、运城、万荣等地还有双头虎枕,在枕的两边各做一个憨态可掬的虎头,身体同四肢成为一个舒服的圆形软枕;绛县的“虎头鱼尾枕”,由天真幼稚的小虎头与活灵活现的尾鱼组成—体。贵在那虎的形象既有虎娃的气质,又有“王”的风度、鱼的形象既显得灵秀又显得温顺。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奶奶、妈妈、亲手制做的,凝聚着深厚的母爱,寄寓了祝福与冀盼。山西民间工艺品(布老虎等)网上销售 

拴娃石狮 

山西吕梁山下的汾河南部乡村里不少农家的坑头上有一种小型神兽,当地人叫“拴娃石狮”。 

在民间风俗中,瑞兽避邪,狮子是威武雄伟的形象,能征服一切恶魔,又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帮人们祛除各种妖邪,成为娃娃们虔诚的保护神。晋南一带的神话传说中,称狮子为“避邪神兽”。乡间炕头上的拴娃石狮,以狮与麒麟融合一体,人们把其作为婴儿的小伙伴,也是他们镇恶祛邪的护法神。其实这种石狮准确地说应为龙的九子之一狻猊,明杨慎的《升庵外集》载,俗传龙生九子,其中有狻猊,形似狮,可化凶为夷,避邪镇恶。狮子波斯语之音译,梵文译成中文后即为传说中的狻猊。不过民间人们把狻猊、狮手、麒麟几种神兽融为一体。这种拴娃石狮的制作取法于“石敢当”。古代典籍记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强。一宫殿衙署门外左右所峙石兽,卷发、巨眼,张吻,施爪,俗称石狮子,一此兽秉胜甚灵,忠直兽也。”乡村人们为了除恶驱邪,祈福禳灾,仿效此法,刻制小型石狮,以求万事通顺,全家康福。平时放置供桌上或照壁上,美化居室,镇宅守第,保财护福。当家里一日生了小孩,就将其移至炕头上,用一根红绳一端系于婴儿身上,一端拴于狮子腿上。习惯上男孩用雌狮,女孩置雄狮,这样鬼怪魑魅就不敢接近婴儿了,并能防止滚爬时摔磕,使婴儿健康成长。拴娃石狮形制甚小,一般高不过二十厘米,宽不过十五厘米,下有一方形底座。它以吕梁山的青石为原料,雕刻手法简洁洗练。民间艺人对形体的概括和装饰能力相当高超,体积虽小,但刻出的形象神态各异,有素色和彩色两种。彩色的多用红黄绿等色勾画。在众多的拴娃石狮艺术形象中,有口含圆珠,耳呈叶状,脚蹬绣球的雄狮;有身背小狮,怀抱幼狮,充满母爱的雌狮。有仰有卧,有嘻闹有撕逗,更多的为威严的蹲状。还有布狮、泥狮、瓷狮、面狮。这些富有人情味,天真可掬的拴娃石狮,为婴儿生活的欢快乐曲增添了新的音符。 

民间节令玩具 

山西岁时节令及传统庙会中的民间玩具,常常使人陶醉于幼儿时期度年过节趣事的回忆之中。除夕夜、正月初一点“滴滴金”;元宵节扎灯笼,玩花灯;二月二,龙抬头的古庙会上,布龙、面龙、竹蛇、纸蛇玩具,能动的构造给他们以诱感力,逗引得儿童们喜笑逐闹、争相购买;三月三上巳节的泥哨哨,声声悦耳;清明前后放风筝;端午节戴香袋,玩艾叶虎。还有那小风车,七音哨、皮老虎、草编的蚂蚱笼,足使儿童们兴高采烈了。 

花灯玩具 

民间花灯玩具,是以趣味性、游艺性集于一身,歌颂生活,赞美人生为主题,用于儿童玩赏,成年人娱乐。 

山西民间花灯玩具,是流传于三晋乡村的传统工艺品。是人们利用竹、木、金属、布绸、彩纸、葵花杆、高梁杆等材料,根据当地群众的审美习惯、审美意识并综合彩扎、裱糊、编结、辅以剪纸、木版年画或手工彩画等造型手段制作的灯彩玩具。 

儿童花灯玩具以手提式多见。一般都是篾扎纸糊,内装小红蜡烛。农村传统的小花灯,用高梁杆扎架,麻纸糊面,用色彩画人们喜爱的动物或神话故事,或印上木版年画,或贴上民间剪纸,内装小油灯。现今发展为竹架构造,彩纸或绸布糊面,内装蜡烛。在制作技艺上虽然并不纯熟,但粗犷有力,无矫揉造作之感。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和制作风格都具有生动活泼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龙玩具 

在山西盛行的龙王庙会上,龙玩具使人眼花缭乱又心旷神怡。姑娘老妪出售着用七色布绸做的彩龙,用面做成的蛇盘兔、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等;小伙子货架上插着纸叠的、竹节串的、棉茹粘的龙。飞翔的龙,静卧的龙,稍有风吹,这些龙都活跃起来,威武地昂扬龙首,舒展修长的龙身,伸头摆尾,吐蕊张口,活灵活现。制作得异常精巧。 

布龙的做法与布虎、布鸡的程序基本相同,只是造型不同,而竹节龙却较复杂,从头到尾,一节小于一节,有关节相互嵌合,可左右摇摆。纸蛇的头为泥质,身为纸筒叠折,两者粘合栓吊在木棍上,稍一摆动,头重尾轻,便会游动起来,真如活龙一般。 

龙的性格给人以力量,龙的变幻给人以希望,龙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龙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奋进,生生不息的形象。乡村群众把龙作为祥瑞的征兆,认为龙能挟雷携电,压邪避妖,是人们喜爱和崇拜供奉的吉祥物。房屋建筑上,人生礼仪中,民俗活动中,到处可以见到它的形象。乡村风俗讲究,赶庙会回去要给孩子们带些“小龙”耍货,乡人意在让孩子们成为“龙子龙孙”,显宗耀祖。把崇拜的龙王同自己的子孙后代紧密联接在一起,祈求龙王,寄托自己的希望,默守虔城的信念—望子成龙。人们不只是单单供奉龙,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类的未来,龙玩具上倾注着他们深沉的情和爱。 

泥 哨 

每当春暖花开,不少村庄里便可听到“咕咕叽叽”的泥哨声,这种泥哨颇受孩子们的喜欢。 

山西泥哨的题材广泛,花样颇多。造形有动物、人物,往往同一题材就有多种不同的动态和不同的神态造型。其中常见的有鸡、鸽子、鹰、燕子、猪、狗、猴、鱼、龟、青蛙等,还有男童女孩造型的泥哨。有的偏重于写实,如新绛的鸟类、龟、青蛙形泥哨;有的偏重于写意,极为概括简练,如稷山的鸽子、八仙造型的泥哨;有的于写意写实之间,如忻州的鸡,猴形泥哨。但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善于挖掘各种动物潜在的美,使小小的泥哨富有吸引力。 

这种民间泥哨,实际上是一种很古老的吹奏器的孑遗。乡村中的“七音哨”就是根据古代的陶埙发展而产生的玩具。万荣古城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埙,同七音哨极为相似。由于时代变迁,陶埙从乐坛中退伍,但它柔和的音色,构造简便的形制,仍受到人们的宠爱,进入玩具领域,成为孩子们的宠物。这种七音哨在动物造型的头部有一吹孔,在园鼓似的哨体上有六个小孔,吹时变换不同的指法,便可吹出各种悦耳动听的音阶声响,可以说它是泥哨中的精品。 

山西民间泥哨的制作用泥很讲究,先把土晒干磨碎,用箩筛成细粉,掺水(土水比例为8:3),泡制一天左右后,再掺入麻纸,用木棒锤打,直到用铁丝绷子切泥时,无渣无气眼为合适,叫熟泥。捏时不粘手,翻时不硬擞,干后不裂缝,做出的泥哨皮薄且坚硬,声音脆亮悦耳。 

制做泥哨的工具较简单,几根圆、扁竹签,几个大小不等的竹筒和用来按印纹样的陶模。先用手捏成大体形状后,用竹签压出眼、口、鼻等细部,再用硬模按上花纹,最后在头部和背上用竹筒扎出吹孔。腔的大小,泥的薄厚,吹孔的位置、方向都会影响哨音的优劣。阴干后,一层麦秸,一层泥哨,用微火烧十二小时取出,撒上松香末,来回搅动,松香末受热化于表皮,乌黑发亮美观坚韧。 

山西民间泥哨的造型,概括洗练。艺人们善于塑造各种动物的外轮廓,化繁为简,注重整体效果,使外形让人一目了然。如鱼形哨,两条交叉的弧线舒展优美,做成的鱼优美欢快。一条S线条把啼鸟的外形简练到不能再简的程度。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玩具,是凭借对孩子们强烈的爱和熟练的技艺完成的。 

棉塑玩具 

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乡村里的街口巷尾,小学校门口,每天都会飘来“卖棉人,棉鸡——”。的叫卖声和棉塑玩具鼓的“卟啷啷”声,那是棉塑艺人挑着货郎担,载着一片浓浓乡情,到孩子们聚集的地方摆摊销货来了。五颜六色的小棉塑玩具齐整整地排列在货架上,周围站满了观看的大人小孩,偶尔有一个两个攒有零花钱的儿童买上几个,货主便趁着人多兴浓,手脚麻利的粘制几件,手捏口唱,观望的人群中荡起一片喝彩声。粘捏小鸟时,艺人的那种灵巧,那种悠闲,足够人回味萦怀的了。 

棉塑玩具是山西乡村特有的民间工艺品。一个棉塑只需一把棉花,几根剥了皮的高梁杆和少许的胶水。制作简便,先把几根高梁杆芯扎成骨架,将蓬起的棉花轻轻缠于骨架上,再用胶水粘塑定形,胶水涂多涂少,可塑出不同形状。最后在形体表面均匀地涂一层胶水固定造型,然后用品色染色,一件棉塑动物或人物就做成了。把它插在预先备好的卟啷摇鼓上,就是一件既可摆设欣赏又可随手玩耍的声形并茂的玩具。棉塑玩具用料较少,成本低廉,又可就地取材,所以艺人们常常是现做现卖,边表演边出售。棉塑玩具中有鸡、麻雀、喜鹊、燕子、鹤等飞禽,长不过三五寸,高不过六七寸。人物主要有《西游记》中精灵的孙猴子、憨厚的沙和尚,傻乎乎的猪八戒及慈善的唐僧,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香 袋 

在山西乡村,不论丰年欠岁,贫富之家,端午节孩子们的香袋、长命线、艾叶虎是非做不可的。一个小小的香袋为什么能这样牵动人心,千年不绝?传说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间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访民情,治理瘟害。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惩恶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门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凡是带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夭夭,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不免被虫害毒疫毒死了。 

传说难免有神秘的迷信色彩,但只要冷静地分析,其中不无科学道理。《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都记载有艾叶茗含芳香油,可用来杀虫,防止病害,亦可用作调香原料。早在先秦时期,艾就被采集作药用,制灸条治病。山西的五月初,正是春夏之际,虫害复生,时疫流行。此时人们首要的就是要消毒防病,民间艺人用香袋包药佩带,既治病除臭驱虫散浊,薰香去汗味,又是人们盼望孩子们健康平安心愿的表露,为孩子们增添了如意的玩物,耍起来小巧玲珑,香爽周身,真是一举多得。山西乡村的香袋是用棉织布和丝线绣制成各种精巧玲珑的小布包,装上雄黄、苍木、艾等中药。其中有的绣制成“五毒”形象的蛇、蝎子、壁虎、千爪虫、疥蛤蟆,还有虎、鸡等动物形象的香袋;有的缝绣成瓜果蔬菜,花鸟草虫。最复杂的是“虎踩五毒串”,最上的一个较大的老虎脚下吊着五种毒虫,意为踩死毒害,消毒免灾。用五彩丝垂金锡钱锁挂于婴儿胸前,缠纸帛,折菱角,缀于儿童腰间,把孩子装扮得漂亮可爱,既有香洁避秽的功能,又是儿童们随手可抓的玩具。孩子们把香袋作为端午的耍货,同布虎枕、小石狮一样,集装饰、实用、戏耍于一身。 

从山西民间香袋玩具的艺术特色来看,晋北的粗犷大方,厚实质朴,夸张变形,感情深沉;晋南的精工巧秀,形象逼真,情趣生动;晋中的色彩艳丽,纹样雅致。这些种类繁多的香袋艺术,反映了三晋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不少在海外的侨胞至今仍对家乡的香袋难以忘却。 

民间信仰玩具 

治病娃娃 

在山西有个神奇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有夫妻俩,年过半百,勤劳善良,日子过得挺舒坦。唯有一事不顺心,心爱的独生子得了一种病:孩子的睾丸肿胀起来,有时使孩子疼痛难忍,整天哭闹不止,请了很多医生都治不好。据说得了这种病的人不能生育,眼看着家族的烟火就要断了,夫妻俩整天愁眉苦脸。王母娘娘晓得了,很怜悯这对夫妇,便打发神医下界给老夫妇的儿子治病。神医变成老太太来到老夫妇家,说:“我给你儿子缝了个布娃娃,以后睡觉玩耍都抱上他,病慢慢就会好的。”奇怪的是小孩一抱上布娃娃就不喊痛了。抱了半年后,病真的好了,后来娶了媳妇,还生了个双胞胎。 

传说可能玄了点,但山西的乡村中,确实流传着这种专治小孩疝气的“治病娃娃”。让村里年纪最大的老太太缝个布娃娃,一定要男性的,头上竖个黑发髻,内装香草及棉絮。谁家孩子得了疝气,就“请”到家里,让孩子抱上数月就可以治好病。 

在那缺医少药的偏僻山庄,这只是人们渴望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心愿,在精神上希图得到一种慰籍。现在这种“治病娃娃”已成为哄逗孩子们的玩具了。五彩泥玩具五彩泥玩具是临猗县汶家营的特产。汶家营全村数百户人家,家家是作坊,个个是艺人。晋南一带传有“汶家营一百家,九十九家捏泥娃;一家不捏泥娃娃,偷着去卖泥灶爷(方言读:牙)”的歌谣。这种泥玩具通常是用红、黄、白、兰、绿五色涂之,俗称“五彩泥玩”。色彩斑斓,鲜艳谐调,,另具一格。 

汶家营的五彩泥玩具流传久远,负有美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娃娃虎牌”、“彩泥娃”、“天狗”、“小泥猴”、“烧秦桧”、“将土”等。“烧秦桧”的风俗很讲究,人们把秦桧看做是“小人”及不吉利的化身。当孩子过周岁,过生日时,孩子的父亲就要把泥塑的背后孔打开(内为空腔)烧点干艾叶、干香草,故日“烧秦桧”。这预示把危及孩子的“不吉利”全部除掉。然后往空壳内放入五谷豆或石粒,用麻纸封好口,让孩子玩耍。“娃娃虎牌”是一种浮雕式的挂片,既能戴在小孩身上玩耍,又可挂在其它地方观赏。艺人们在桃形的挂片中绘着一个天真机灵的娃娃,骑在威严的虎背上,三面用艾叶花纹环绕。这些泥玩具,最初的形式带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色彩。“买上泥娃娃,娃儿怀里抱。紧紧走,慢慢跑,前边有个百子桥,下面有个娘娘庙。有娃的姐姐门外站,没娃的妹妹把香拈,或男或女送一个,我给娘娘挂黄袍。”(民歌《抱娃娃》)庙会上,已婚未育或子女少的妇女,为了祈求生育,子孙繁盛,上山求神必选购自己满意的彩泥娃娃,装入怀中,在“送子娘娘”像前烧香献贡,虔诚祈求。由母系氏族时期生育信仰衍变的这种求育巫术,在现今已不多见了,但汶家营的五彩泥玩具仍深受大人和孩子们的喜欢,成为节日的礼物。 

五彩泥玩具成本不高,制作方法简便,工具为几个竹签和陶模子。泥土是取自本地的红陆土,这种土做的泥细腻坚硬,晾干后响声脆亮。合泥时要掺入纸浆,然后经过反复摔打,以不起颗粒和气眼为好;待泥熟透,用两块范模翻制,接合处要无缝,皮薄腔大,底部留有开口;泥胎阴干后,用民间品色描绘,再涂桐油。那醒目的色彩,优美的造型深受孩子们的青睐,成为过年过节抢手的玩具。陶玩具芮城县老艺人曹万英在他制作的陶塑玩具中,以丰富的想象力,造就了一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的开明兽,神明面天下的轩辕黄帝,人面鱼身的河伯水神,人首鸟身、白喙赤足、衔木埋海的精卫,九首人面、蛇身色青的相柳;蛇身人首的东方天帝伏羲,还有那人面蛇体、一日七十变化的女娲。伏羲女娲本是兄妹,宇宙初开之时义配为夫妻,绵延人类。伏羲形象朴实敦厚,愉悦和蔼,一副平易近人的神态。女娲形象端庄秀丽慈眉善目,仿佛凡人女子。两者结合在一起,一种人类生活的天伦之乐油然而生。这些造型古朴粗犷、玄诞神圣的陶塑品,向人们讲述着那遥远的往事,把人们带回到了悠悠远古。 

由于原始社会自然力量与人类的对立极为尖锐,迫使人们产生了畏惧感。在远古的人类看来,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都是有神人操管着的,是有意识有感情的。于是,人们把自然力人格化,甚至塑造成超自然的神灵。为使其人类本身得到保护,产生了对这些神灵虔诚的祈求,即原始宗教。由此《山海经》中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神灵形象在民间出现了。人们在向神灵展示自己的同时,也在向子孙后代演示着古老的历史。 

曹万英老人的陶塑作品是根据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山海经》神话故事创作的。《山海经》的故事和人物在民间有很高的普及率。远在西汉,刘秀曾上书皇帝:“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夫皆读学。以为奇可以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这说明历史上确有过一个《山海经》热。这种热一直延至清末民初,就连不识字的“阿成”也在看图说故事。(见鲁迅传《阿成与山海经》)山西民间历代流行“敬神信巫,少有不平,必质之神,故乡多庙祀,醮赛纷举”的风俗。曹万英及其前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制作了许许多多的神人异兽,寄托希望赐福降祥,借助神灵保佑平安。人们把它做为辟邪镇宅的吉祥物和护身符,也有把它当作艺术品欣赏的。 

这些陶塑玩具主要为灰陶、红陶及彩陶,直率坦然,古拙简朴,有着原始的内涵,仰韶文化的遗风。虽然制作工具和条件还是十分原始的,但手法却老练成熟,人物刻画极其讲究艺术效果。老人发挥了浪漫诡奇的想象,用刚劲有力的线,赋予坚硬冰冷的泥料以温润感,使其具有人的灵魂和生命。可以说,每个活灵活现的造型均非平铺直叙,而是按其不同的身份,突出其特征,或夸张,或变形;或眼窝凹陷,或双眼圆凸;或九首于一身,或九尾于一头。但有一点,这些“神”像一扫往日那不可一世,睥睨万物的神态,展现出愉悦和蔼、端庄矜持的常人面孔,流露出温雅的世人心理,由纯粹的娱神衍变为娱人。这些反映原始宗教信仰的陶玩具“神灵”,足可使我们掂出其中的份量,它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主要是有一种属于民族的民俗意识。它是民族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有误或侵权,请联系更正、删除!
数据载入中...
 验证码
打开微信或手机浏览器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页分享给朋友
山西网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