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在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明代这里是皇家庄园,清代光绪三十二年扩建成农事试验场,栽培各种植物,驯养观赏动物,越两年对外开放,称万牲园。解放后经全面整修扩充,辟为西郊公园,1955年更名北京动物园。园内建筑面积达 5万多平方米,有犀牛馆、河马馆、狮虎山、熊山、猴山、象房、羚羊馆、长颈鹿馆、熊猫馆、海兽馆、猩猩馆两栖动物馆、鸣禽馆、小动物园、鹿园等,展出我国珍奇动物如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麋鹿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动物品种,共有490余种,近5000头动物,是我国最大的动物园
园内轩、堂、亭、树与动物苑舍交织在一起,占地86.5万平方米。明代这里是皇室的庄园,清初又是皇族私人园邱,清末改为农事试验场,驯养了一些供皇族观赏的动物,约200只,均从德国进口。俗称"万牲园"。
现拥有各种珍禽异兽600多种,计7000多只,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动物园,也是世界著名动物园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饲养、繁殖、展示各种野生动物,宣传动物科学知识,为我国重要的动物科研基地之一。主要展出有我国丰富的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糜鹿(俗称“四不象”)、扭角羚、东北虎和各种鹤类、雉鸡等。同时也广泛收展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珍贵动物,如北极白熊、美洲野牛、澳洲袋鼠、欧洲棕熊、非洲斑马、角马、长颈鹿、非洲大象、蛇类等等。外国元首赠送的动物也养展于此。这一环境优美的动物王国,每天引来大批少年儿童及中外游人,为北京著名旅游胜地之地。
主要馆舍
大熊猫馆
1989年,借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的东风,北京动物园修建了新大熊猫馆。新馆位于原熊猫馆东侧,北楼北侧的大门中轴线上。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2平方米;室外运动场面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以中国古典园林"拓朴"原理为哲学依据,以其表达形式"太极图"为形式构图。造型呈竹笋状,十一对拱圈就像竹节。建筑主体为砼结构,后部为铝合金玻璃幕墙, 以网架支撑。东部及中部为折形,西部为弧形,造型既有统一又有变化,并与木模板脱模的砼墙衔接,一粗一细,一明一暗,相映成趣。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大熊猫馆在设计阶段采用了竞赛的方式,由建筑工程、园林艺术和动物学等各方面的专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组成的评选小组,从报送的十个方案中评选出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方案。该建筑以巧妙的构思、新颖的造型、合理的布局及完善的功能成为兽舍建筑中的姣姣者,是艺术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长颈鹿馆
北京动物园长颈鹿馆1957年8月竣工。该馆位于动物园长河以南,是动物园西部最高的馆舍。该馆为砖混结构的单层尖顶建筑,颇具欧洲风格,最高处8.9米。中央参观大厅跨度为5米,长20米。长颈鹿馆的兽舍面积约200多平方米, 共分7间,动物与游人近在咫尺仅以一网隔开,展览效果极好。
紧傍兽舍的5间室外运动场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以上,运动场之间以栏杆相隔,饲养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把动物分布于各个运动场。运动场外环绕着宽2.5米的参观通道,为保证安全,除网外有栏杆与游人相隔外,网下还砌有60厘米高的矮墙,这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
为了照顾长颈鹿特殊的身体特征,本馆不论馆舍还是栖棚都建得高高大大的,给人一种挺拔向上的感觉。
长颈鹿馆中除了饲养长颈鹿以外,还伴养了一些山羊和野兔,既丰富动物生活环境又满足了游客的需要。
大猩猩馆
1987年,我园兴建了新的大猩猩馆。该馆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平方米;室外运动场面积3600平方米;工程总造价达420万元。
建筑面积比旧馆增加了近2倍,展舍内建有猩猩日常活动的山石、栖架,背景绘有猩猩野外生活的壁画,展窗玻璃采用大尺寸34毫米厚的复合玻璃,保证捶击安全。室外运动场有山石、水池等运动设施和围栏,展室与室外运动场有地廊作为通道,串笼闸门为手摇机械门,人与猩猩不直接接触,保证了饲养人员的安全。馆内还设有隔离室、治疗室、繁殖室、育幼室及饲料加工室等,加宽了饲养操作廊,改善了饲养管理条件。
金丝猴馆
金丝猴馆建于西部灵长区内,西靠大猩猩馆,东临黑水洋,环境优雅,南北地势平坦开阔。占地面积 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500平方米,室外运动场面积320平方米。该馆是为了突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而建,也是继大熊猫馆之后我园所建设的又一重点馆舍。在设计时抛弃传统动物馆舍的设计模式,以新的建筑观念将人、动物及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网架、片墙、坡道、楼梯等多种建筑有形语汇围合、分割、穿插空间,组合成富有新意的园林景观,使其典雅又不乏生动。
羚羊馆区
北京动物园新羚羊馆于1997年9月竣工。新羚羊馆东临小动物爱心俱乐部,西临羚牛区。该馆为水泥结构建筑,外观为东西长合状。中间主体建筑为室内兽舍组成。室内从东至西有两米宽通道,通风较好。室外为南北围栏式动物运动场,室内主体建筑高6米多,20间室内动物兽舍,一大间为24平方米,中间有隔断推拉门,又分为12平方米一间,做为对动物的临时隔离和串间使用。兽舍内设有动物食水、槽, 设上下水, 供动物饮水、饮食之用。动物兽舍每间还设有供暖设备。
在围栏内分大小12个运动场,每个运动场在50-30平方米不等。在运动场铁围栏亦装遮阴避雨栅栏及部分草架子。
园内古迹
畅观楼
乐善园畅观楼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是作为慈禧乘船延长河前往颐和园途中的一个行宫修建的,为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砖木混合结构二层楼房,周围有深外廊,山墙面向前开窗,屋顶内为阁楼。红砖墙体,局部抹灰及灰塑线脚并加以砖雕花饰。爱奥尼式柱,曲线形山墙上缀以球形装饰。正面两端转角处为八字形阁楼,上覆拱形铁皮顶。畅观楼建成后不久慈禧、光绪先后去世,实际上并未使用过。辛亥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来京时曾在畅观楼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的第一个规划方案就诞生在畅观楼,称为“畅观楼方案”。
陆谟克堂
陆莫克堂陆谟克堂是20世纪30年代为纪念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而建的一所中西合壁三层小楼,是由中法文化教育基金会、国立北平研究院及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等共同主持用退还的庚子赔款合建的,中国最早的植物学科研楼,曾是中国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整个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为法式3层楼,外墙砖石为灰红两色,楼南面正中刻有“陆谟克堂”四字(现已不存),一至二层为实验室和图书馆,三层为标本室,由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使用。1949年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现为中国植物学会办公地和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陈列馆筹备处。
宋教仁纪念塔
辛亥革命先驱,中国国民党元老宋教仁在袁世凯的北京政府担任农林部总长期间,曾在农林部下属的农事实验场内鬯春堂居住。1913年3月宋教仁获选国民政府总理,被袁世凯刺杀。此后,在宋教仁住过的鬯春堂北面建立了一座2米高的“宋教仁纪念塔”,塔型采用古希腊方尖碑的形式,环塔四周种植柏树百余株。1966年初夏,文化大革命爆发,宋教仁因为国民党元老的身份而惨遭不幸,宋教仁纪念塔被毁,仅余二层混凝土基座。
四烈士墓
四烈士墓遗址碑1912年1月26日国民革命先驱彭家珍身怀炸弹,在西四红罗厂刺杀宗社党党魁良弼,功成身死。1912年1月16日由革命党人黄之萌、张先培、钱铁如、吴若龙、杨禹昌、罗明典、郑毓秀等18人组成的暗杀团体在北京东华门伺机刺杀袁世凯,制造了东华门事件,当场炸死袁世凯卫队长等10余人。革命党人黄之萌、张先培、杨禹昌等10人被捕并被杀。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褒扬彭黄张杨四人的革命业绩,追赠彭家珍为大将军,并为彭家珍、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等四位烈士在农事试验场营建墓地。整个墓地呈正八角形,距地面约1米,正中立约8米的纪念碑,碑上刻“彭、杨、黄、张四烈士墓”。底座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七级台阶通向纪念碑。四烈士就安葬于正南、北、东、西四面的石冢下,每座墓前均有碑文,记录烈士事迹,并有中国国民党党徽装饰。1966年文革爆发,为显示“革命决心”红卫兵砸毁了饰有青天白日标记的四烈士墓,先仅存一块四烈士墓遗址碑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