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马尾造船厂是福建省最大的修造船厂,创建于1866年,时称福建船政,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专业造船厂,为当时远东地区之最。岁月悠悠,百年沧桑,20世纪90年代成批量生产符合欧洲标准的多用途集装箱货船并进入国际市场,1999年,工厂又开发建造具有未来环保型的新产品17600 吨散货轮,出口到北欧国家。目前,该厂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已具备设计,建造和修理35000吨级以下各类船舶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船舶生产基地。
马尾造船厂历史
马尾造船厂作为中国近代造船基地、近代海军发祥地、产业工人发源地、航空业摇篮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先导的历史地位,被史学界誉为"中国近代史的活化石"。现在,厂内还遗留众多人文景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船政建筑群的轮机车间、法式钟楼、船政绘事院、青州船坞、英国领事分馆、梅园监狱等,比邻有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它们构成了爱国主义内涵的船政文化,加上现今拥有的以现代科技为后盾的,有相当规模、富有生气的现代造船工业和科技,形成了马尾造船厂独有旅游产品。
闽江,自闽北山区浩浩荡荡逶迤而下,流经福州东南约20公里处,江面骤然开阔。这里水深浪宽,舟楫如梭,江中有礁似马,故又得名马江。江得北岸,是我国东南沿海重镇——马尾。19世纪60年代,在外侮日趋严重得情况下,清朝统治阶层一批睁眼看世界得官员认识到,要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军民和民用工业,达到“自强”、“求富”目的,从而兴起了史称的洋务运动。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最先建立的国防企业之一—马尾造船厂(时称船政)诞生了。1866年6月,闽浙总督左宗棠上疏朝廷,陈述设厂造船对建设海军、抵御侵略和发展漕运的各种好处。清廷批准了这一建议,并在马尾设置“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任命前江西巡抚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为船政大臣。
1866年12月23日,船厂破土动工。在当时中国工业和科技近乎空白的条件下建立机器造船厂,左、沈采取了从欧洲引进技术、设备和工程人员的办法,并聘请法国人日意格为船政正监督。经过二三年建设,中国第一座官办专业造船厂崛起在马江之畔,占地面积600余亩。其设备齐全,设施完备,规模宏大,在远东地区首屈一指。
1868年1月,船政开工兴造中国第一艘千吨级木壳兵轮,次年建造完工。至1874年,在外国技师的指导下,船政共造出各式兵商船15艘。其间1872年建成的兵舰“扬武”号,排水量1560吨,相当于国外二等巡洋舰水平。1875年, 船政辞退外籍技师,进入自主造船阶段,首制成功“艺新”号炮舰,表明中国人已掌握了近代造船技术。1877年,船政更新造船技术,开始生产铁木合钩轮船。10年后,又造出了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艘钢壳甲军舰“平远”号。在20年时间内,船政实现了从造木壳轮船到钢质轮船的技术进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产生,是世界近代科技一大成果。左宗棠、沈刨桢认识到,设厂造船并求得发展,必须培育人才。遂在办厂同时,创办了船政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以近代科学技术为主课,引进西方有关教材,课程及管理制度的新式学校。船政学堂按专业不同分为前、后学堂。前学堂培养造船、造机人才,后学堂培养驾驶和轮机管理人才,船政办学重视馨知,于1875年开始,又分批选拔优秀学生出洋留学,直接接受西方科技教育。办学数十年间,不断培养出技术人员,促进了船政技术进步,通红死,也为近代中国的海军建设、航运、机器、矿冶、电讯、铁路、外交、教育等领域,造就了一大批卓越人才,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严复、邓世昌、萨镇冰、魏瀚、刘步蟾、詹天佑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884年8月23日,法国远东舰队在马江发动突然袭击,重炮轰击船厂,造成重大损失。战后,船政员工竭力修复,一个月后重新恢复正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