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活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
网络品牌传播
ad
等待
ad
   

  地理位置  回銮寺在绵山脚下兴地村的西北隅。它不仅和绵山在地域上接应相连,而且在历史因缘上也极为密切。据寺内金代大定二十五年(1186)碑记载,此寺原名空王灵溪寺,唐太宗(李世民)欲登山礼佛,至此回銮。唐僖宗时,寺僧惠真诣阙请额,遂赐名“回銮”。回銮寺五代时毁于兵火,宋初重建。北宋末又毁,金天会、大定时又重建,元、明、清历累加修葺。现大殿、朵殿前廊下,碑石林立,大都记重修之事。     景点介绍  回銮寺是由于唐太宗欲登山礼佛未成,至此回銮,故名。唐太宗有诗云:“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尺春。”据寺内碑刻记载,寺原在东山柴谷之间,后遭流寇所毁,唐僖宗时迁到现址,敕名“兴国寺”。现见大殿脊檩下有“大元国至大元年(1308)重建的题记”,后明、清重修,现存建筑为元明清三代遗物。主建筑有山门、过殿、大殿,两侧对称布局。殿阔五间,用减柱造,结构简洁。存元明清历代石碑17通,记录着寺院的兴衰。院内古松、龙槐、杉楸等树木葱茏,形似伞盖,给古刹增添了勃勃生机。    回銮寺中轴线上有三座建筑,即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山门和天王殿之间是一个扁长的庭院;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是一个50米见方的大院落。    大殿左右各有三间朵殿,东西为窑洞。这些建筑均设前廊,所以在外观上,这个大院落的北、东、西三面都由走廊围绕。寺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是五间悬山顶的建筑,前面为一长10米、宽30米、高2米的台基。根据殿内随梁枋下“大元国至大元年岁次戊申二十七日壬午丁未时重建”的题记,可证为元代原建。从天王殿前瞻望,景观平远,较之高层建筑更具有庄严的气势。宏敞的大院内,古松、翠柏、以及传说李世民当年搭过龙袍的老槐树点缀其间。入夏浓荫蔽日,殿宇、围廊、碑刻、古木,相互辉映,境界格外清幽。  回銮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山西门户网Shanxiw.com立场! 若无意侵犯你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数据载入中...
 验证码
打开微信或手机浏览器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页分享给朋友
山西网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