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活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
网络品牌传播
ad
等待
ad

川沙城镇乡太平村,有个黄炎培幼时读书的场所——东野草堂。 

从9岁起,黄炎培就在外祖父设的“东野草堂”私塾里求学,他居住的宅院叫“内史第”(今浦东川沙城厢镇兰芬堂74弄1一8号),这是一座古老的住宅群,由清朝同治年间内阁中书舍人沈树镛建造。沈树镛与黄炎培的祖母、外祖母是同胞姊妹。 

这是一座古色方香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粉墙黑瓦,屋宇雕梁画栋,正面门楼雕有“华堂映日”;背面刻着“德厚春秋”的大字,凝厚壮重,门枋上雕有凤凰牡丹等图案装饰。门楼内的院子被两道纵向的分割墙分成三个天井。朝南正房共有7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楼上的布局与楼下相同。黄炎培由于发愤读书,22岁就得府考第一名秀才。同年与王纠思女士在“内史第”二楼东首的一间房内结婚。现在这间房内按原样陈列着旧木床、粗布篮花被、梳妆台、木椅等物件。 

大约在1906年,黄炎培举家从川沙迁居上海。先住南市区东门附近的同益里、施家弄(现均已无存),以后又在南市区小西门黄家阙路36号和林荫路135号两处住了很长时间,至今两处房屋依然存在,虽说房屋已陈旧,但结构尚完好。 

黄炎培在沪所住居所,始终是向人租赁,并且始终是与人合居,从未单独住家。尽管租界里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但出于爱国热忱,他始终拒绝迁入。 

1914年,黄炎培和家人迁入濮作云为房东的黄家阙路36号(大吉路口),先后在这里住了17年。由于房东子女很少,且房屋较宽敞,使黄炎培能有较大的书房和会客室。那时,他的事业(包括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很快。1917年5月6日,他与马相伯、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联名发表宣言书,宣告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职教社)成立。他怀着满腔热情,向国人描绘了一幅职业教育救国的美好图景:“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在抗战期间,黄炎培与“职教会”同人被迫内迁,但他对推行职业教育的努力并没有放松,先后在内地创办了一批职业专科学校和多所普通中、小学,解决了一大批因战乱而失学的青少年的重新就学问题,也为抗战建国输送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黄炎培平时总是早出晚归,白天极少在家,极少空闲。即使在家里,他还忙着埋首案头,家务全由夫人王纠思一人支撑。因黄炎培月入不多,仅够供子女入学之费,孩子们的衣着时常破旧不堪。黄炎培与王纠思先后生育六子六女;1940年冬,王纠思因病去世后,他娶姚维钧为续妻,又生两男两女。他前后共有16个子女,可谓道地的多子女家庭。 

平时,黄炎培对子女的教育极为严格。有一次,在中华职校(位于南市区陆家滨路)全体师生的千人大会上,他点名要儿子黄大能站起来,对着儿子说:“如果你能参加义勇军而战死疆场,我不会哭,因为这是我家的光荣。但如果你甘愿当亡国奴,做汉奸,即使我杀不了你,人民也会处死你的!” 

有趣的是,当年黄炎培的学生、现已过100岁高龄的崔雁冰讲过一则鲜为人知的轶事。 

当年,黄炎培和浦东中学校董们为将学校办成全国一流的中学,并开设大学,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当时,学校创办人杨斯盛在故世前将毕生积蓄的1O多万元全部捐给学校作基金。黄炎培等人就将此借贷给他人,投资于开发乌苏里江和苏北垦荒。岂料,这两次事业都惨遭失败。借款人哪有力量偿还债款。致使浦东中学一笔巨款基金付诸东流。因此引起学校极大震动。校方向借款人提起公诉,黄炎培因牵涉此案也成了“被告”;年少气盛的崔雁冰则作为学生代表加入原告一方。一时间,师生对薄公堂,成了“冤家对头”。 

“其实,黄先生是筹款心切,说到底,还是为了社会的职业教育啊!”崔雁冰老人感慨他说。 

199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批复在川沙建立黄炎培故居,并塑黄炎培像。

  声明: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山西门户网Shanxiw.com立场! 若无意侵犯你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数据载入中...
 验证码
打开微信或手机浏览器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页分享给朋友
山西网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