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烈士陵园位于唐山寺路南区南新西道北侧,为纪念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牺牲的革命先烈而建。陵园内安葬的烈士,主要是以冀东牺牲的、以及生在冀东籍在外地的部队中营以上干部和地方县以上干部,共计238位。其中有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的著名烈士杨春林、于方舟、安体诚、解学海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周文彬、包森等烈士。主要建筑有牌坊式大门、纪念塔、纪念堂、纪念馆等,占地约113亩。1976年唐山地震,园内建筑物全部震毁。1984年重建纪念塔、纪念堂等主要建筑,总建筑面积3084平方米。
冀东,又称京东,它北据长城、南临渤海、东扼辽沈、西屏京津,是华北连接东北的要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冀东,是中国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的故乡,是中国北方早期工人运动基地。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根据地是全国19块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冀东是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重要支撑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30年间,在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艰难历程中,无数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血洒这片热土。为了纪念牺牲的先烈,195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唐山市兴建冀东烈士陵园,1958年清明节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
冀东烈士陵园是全国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先后被国家民政部,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中共唐山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园面积7.5万平方米,系中轴对称布局。在中轴线上矗立着大门、纪念塔、纪念堂三大主体烈士纪念建筑物。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均被毁坏。10年后,陵园复建工程竣工。1995年,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将冀东烈士陵园列入全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维护改造项目,省、市两级共投资418万元对园内主要纪念建筑物及馆内基本陈列进行全面修缮和改造。至1999年9月底,所列项目全部竣工,维修改造后的三大主体烈士纪念建筑物面貌焕然一新,巍然矗立在陵园的中轴线上。
大门位于陵园南端,是仿古牌楼式,高大雄伟。门的四柱用汉白玉砌成,牌楼中墨色花岗岩匾额上镌刻着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园名——冀东烈士陵园。沿主甬路往北,在洁白的玉石栏杆护卫之中,通体用汉白玉砌成的烈士纪念塔巍峨挺拔高耸入云。塔高345米,顶端是一颗硕大的钢化玻璃红星,它象征着烈士们崇高的献身精神。塔身四面镌刻着老一辈革命家朱德、林伯渠、彭德怀、萧克的题词:
“为人类解放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气壮河山 功昭日月”;
“烈士之血 革命之花”;
“烈士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阳光下,金箔重新贴敷的大字焰焰生辉,光彩夺目。
修葺一新的冀东烈士纪念馆,馆名由萧克将军新近题写,真石漆喷涂的外墙使这座中西合壁式的大型建筑更加古朴庄重。全馆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由纪念堂、陈列馆、影视厅组成,共计8个展厅。
纪念堂陈列着全国238名烈士的英名录和遗像。他们中有早期工人运动著名领袖邓培、早期革命家于方舟、华北抗日联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王平陆、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国际主义战士周文彬、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和民族女英雄王册等著名烈士。
在这次改陈中,陈列内容在原来成功运用“人”“史”结合陈列体例的基础上,着重加大了“物”的分量。所展文物、实物在全部千余件展品中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至60%以上。形式设计是这次改陈的重点,仍由国内著名专家担纲完成。通过整体环境的重新布局,相关文物的有机结合、大型景观及现代声像技术的采用以及新增加的近百米辅助展线,合理利用了陈列空间,提高了陈列的真实性、直观性、生动性。
冀东烈士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实物1072件(套),其中国家级革命文物338件。在新近展出的革命文物中,有数件堪称珍品:
安体诚等新中学会成员1919年与周恩来在日本京都的合影。安体诚是中共早期著名教育家、理论家,1917年毕业于天津法政专门学校,1919年~1921年公费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留学。周恩来与他同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学校,早于安体诚半年赴日求学,共同的报国志向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新中学会是以在日本的天津南开学校和天津法政专门学校中的留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学生团体。这张照片是中华民国八年(1919)4月6日摄于日本京都,合影者除安体诚(存斋)、周恩来(翔宇)外,还有童启颜(冠贤)、于树德(永滋)以及铺青、东美、洗凡、子纶、朴岩共9人,其中大部分是新中学会主要成员。照片托版上安体诚亲笔书写的题款字迹清楚工整,照片中人物图像清晰,保存完好。它是周恩来、安体诚等中国早期青年爱国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前夕重要革命活动的见证,是中共党史的珍贵史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发现的周恩来在日本的早期照片,1998年曾于周总理百年诞辰之际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
司令员的望远镜(国家一级文物)。这架望远镜是1939年冀东抗日武装缴获日军的战利品,由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使用。1940年初,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率部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李运昌把这架望远镜赠给包森。包森将军指挥对日作战,战果辉煌,尤其是在打伪治安军战役的果河大战中,包森以7个连的兵力与伪治安军第二集团展开激战,全歼第四团、击溃集团司令部及第三团,毙俘敌官兵千余人,缴获大量轻重武器,创造了敌后对日作战以少胜多的奇迹。
1942年2月,包森亲临遵化北部前线指挥作战,在用这架望远镜侦察敌情时,不幸被日军冷枪击中,光荣牺牲。这架望远镜作为烈士遗物又送还到李运昌司令员手里。李运昌继续带着这架望远镜指挥冀东抗战,直至胜利。这架望远镜记录着两位司令员之间的战斗友谊,又是冀东抗战史的重要物证。
1992年,李运昌把这架珍藏几十年的望远镜捐赠给冀东烈士陵园纪念馆,成为馆藏珍品。
冀东抗日联军红蓝袖标(国家一级文物)。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河北省委冀热边特委积极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于1938年7月成功地发动了冀东抗日大暴动,组成10万冀东抗日联军,收复9座县城,是敌后战场震惊全国的抗日壮举。红蓝袖标是冀东抗日联军第二路的标志,红色代表共产党,蓝色代表国民党,象征着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共赴国难。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这两种曾是水火不相容的颜色,联结在一起。它不仅是抗联标志的珍品,还是研究第二次国共合作历史的物证。这枚袖标是魏顺礼烈士的遗物,一直由其弟魏云生保存,于1959年捐赠给冀东烈士陵园收藏。
节振国夺获的日军战刀(国家一级文物)。1938年春,节振国参加了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任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大队长。罢工胜利后,日本宪兵抓捕罢工领袖。节振国临危不惧,在家中用菜刀砍倒日军宪兵伍长,夺下这把战刀,又砍死砍伤几个日本宪兵,之后突围参加了冀东抗日大暴动,成为一名威震敌胆的工人游击队长。1940年夏,毛泽东同志在王家岭听到节振国刀劈日本宪兵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节振国牺牲后,这把战刀由他的工友保存,后由烈士之妻刘玉兰找回。1957年捐赠给冀东烈士陵园收藏。
王册的银盾(国家三级文物)。王册是燕京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的学生。当民族危亡关头,她投笔从戎参加抗日,在晋察冀边区阜平一区做宣传工作。1943年10月23日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刺刀,她坚贞不屈,从容就义,时年尚不满22岁。她的牺牲精神激励着抗日军民英勇杀敌。阜平县和一区公众分别于1944年1月和7月为她立碑纪念,称她为“民族英雄”。这尊银盾奖牌是烈士生前于1930年参加辽宁省小学语言竞进会获得一等奖的奖品。它不仅反映了烈士的聪慧,也折射出烈士对人生的选择,是优秀的知识分子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一个生动物证。
墓区位于陵园北端,由主墓区、侧墓区和两座集体墓组成,共166座。烈士墓用花岗岩砌成,统一规格的长方体,在这次维修改造中,规格整齐的广场釉面砖代替了原来陈旧的水泥地面;深邃光洁的黑色花岗岩卧碑更换了风化破损的旧式立碑;重新修订镌刻的碑文向后人追述着烈士的不朽业绩,四季常青的冷季型草坪和大型花坛,烘托点缀着圣洁肃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