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想出来的
第一篇 心境决定健康
认识您的心境:心境是什么(1)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又较为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我们整个心理活动的背景。我们随时都处在某种心境之中,它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这一点勿庸置疑。
心境,顾名思义,就是心理环境。
心境是什么?这是我们在第一篇讨论的第一个话题。为什么我们需要首先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呢?还是让我们一起回到本书的书名上来寻找答案吧!本书的书名是“健康是想出来的”,不言而喻,我们需要首先明确“想”的确切含义。这个“想”是特指调适心理状态的技巧和实践。正是通过对心理状态的调适,我们才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人生的种种压力和困境,才能够永葆健康。
心理状态是变化多端的,要对它进行调适。我们如果想最大限度地拥有健康的心态,就要正确认识心理状态的本质和核心,而这个本质和核心就在于心境。所以说,调适心理状态,关键和重点就在于调适心境。
心境到底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心境就是心理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当然深知环境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可见,我们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是有高度认识的。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我们生存的体外环境,我们还有一个体内环境,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体外环境。体内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遗憾的是,我们在重视体外环境的同时,却没有给予体内环境同等的重视。现在,该是我们重视体内环境的时候了。
体内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二者对于我们的健康同等重要。但是,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对于生理环境,医学界和生理学界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医学教科书中,内环境一词即指生理环境。然而,应当受到同等待遇的心理环境即心境得到的重视却远远不够。现在,应该是我们重视心境的时候了。
心境是情绪的核心,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基础和依托。
在心理学上,心境是指让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又较为持久的情绪状态。这个定义颇为费解。通俗地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心境其实就是一种情绪状态。说到情绪,每个人应该都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情绪,通常带有负面的含义。比如,我们说,某某闹情绪,那肯定不是正面的意思。
然而,在心理学上,情绪是一个中性词,它指的是一种心理现象,包括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高兴、愉快、欢乐、喜悦、轻松、欣慰、悲伤、恐惧、不安、紧张、苦恼、忧郁等都属于情绪。情绪林林总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是快乐的情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凄愁的情绪;“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又是一种淡然超脱的情绪!
一般来说,人类不外乎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这四种基本情绪。
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它是具有享乐色调的情绪,使人产生超越感、自由感和接纳感。
愤怒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当人们意识到某些不合理的或充满恶意的因素存在时,愤怒就会骤然发生。
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体验。引起恐惧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处理可怕情景的能力与手段。
悲哀是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是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悲哀情绪体验的程度取决于对象、愿望、理想的重要性与价值。
在以上这四种基本情绪之上,可以派生出众多的复杂情绪,如厌恶、羞耻、悔恨、嫉妒、焦虑、不安、喜欢、同情等。
心境,作为一种情绪状态,有它自身的特点。心境是情绪的核心,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基础和依托。它让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带上某种情绪色彩,或兴奋、或愉悦、或忧郁、或焦虑……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他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来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心境愉悦时,花儿似乎在笑,鸟儿也似乎唱得格外动听。相反,心境郁闷时则会感到心灰意懒、百无聊赖、云愁月惨、蜡烛垂泪,似乎良辰美景也都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平时爱好的东西,一时也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认识您的心境:心境是什么(2)
与激情之彭湃不同,心境比较微弱,似微波荡漾,隐隐地发生,有时让人难以觉察。虽然说,心境的产生必然有它特定的原因,但这种原因常常是无意识的,似乎心境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一般来说,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顺利与否以及人际关系的好坏等等都可以引起某种心境。此外,身体状况的变化、时令节气、环境景物等等也会引起某种心境。
与激情瞬间而来、霎时而去不同,心境常常持续一段较为持久的时间。如新婚燕尔时的愉悦心境,可以持续短则数日,长则数月,甚至数年。正是由于心境的持久特征,让它对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十分重要甚至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
心境对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它持续的时间。
与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相对应,心境也分为积极良好的心境和消极不良的心境。两种心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截然不同。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使人朝气蓬勃,勇于克服困难,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的活动效率,有益于健康;消极不良的心境则使人意志消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妨碍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害于健康。
心境对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它持续的时间。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郁闷一天与一个星期、半年相比,对我们的影响显然不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影响心境持续时间的因素主要是个人对事件重要性的评价。如果认为某个事件意义越重大,对自己越重要,那么它的发生或不发生对自己的心境造成的影响就越持久。反之,如果不甚重视某个事件,那么它是否发生对自己的心境影响就很微弱,甚至没有影响。此外,个性特征也对心境的持续时间发生影响。外向性格的人,不良心境的持续时间就会短些;而内向性格的人,对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心境持续时间就会长一些。
每个人的心境,都是会波动的,一段时间心境愉悦,可能过段时间心境就会郁闷。然而,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应当保持相对稳定的良好心境。为了健康,我们应该学会在心境的动态变化中把握平衡。
认识您的心境:心境决定健康(1)
心态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提起退休综合征,您一定不会陌生。
我的一位忘年交早年在政府部门工作,60岁的时候,他从国税局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刚退休的时候,他怎么也无法适应,有一种相当大的失落感。可以想象,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没有文件批了,他开始感到以前的下级对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恭敬了,叫他“局长”的人也迅速减少,就连亲朋好友对自己的态度仿佛也变了,其失落感可想而知。如此一来,他的情绪自然容易郁闷,不久,就发生了可怕的心肌梗死。所幸的是,在接受冠脉搭桥手术后,他总算捡回一条命,但医生也告诉他,他的病情随时可能反复,仍然有生命危险。
经过这一劫,他整个人就变了。生活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折,他开始上街买菜,做家务,后来还给一家比较有名的税务师事务所当了顾问。我最近见到他的时候,已然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看不出一丝不健康的迹象。
对比退休后两个阶段的不同表现,他告诉我,造成他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心态。刚退休时,因为心态消极了,健康状况自然下滑;大病痊愈后,心态变得积极了,自然又有了另一番景象。
退休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退休后所产生的失落感、空虚感、怀旧感造成的。失落感会让退休的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丧失时期:工作丧失、规律丧失、地位丧失、优势丧失、还有人际关系的丧失,从而使人认为到了老年就等于到了人生的尽头;空虚感会让人感到无所事事,生活无聊,人生无味,一切都是空虚缥缈的;怀旧感则让人非常容易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尤其是当年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转念一想,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眼下一片冷冷清清。在怀念过去的老朋友和老同事时,发现有的作古,有的丧偶,有的长年卧病在床,有的远隔千里无缘相见,难免心生凄凉。
有调查统计表明,退休综合症一般需要花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进行调整。这种调整,说到底,实际上就是心态的调整。如果心态长期调整不过来,就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可见,心态对健康至关重要。
狒狒是猴类中体型最大的种属。跟绝大多数动物种群一样,每个狒狒群里都有一个首领,它的地位最高,享有很多在种群里至高无上的特权。比如,它们中的母狒狒,别的公狒狒是不能碰的;吃东西的时候,它要先吃,吃剩下的东西其他狒狒才可以吃。
有一个在狒狒身上做的实验。实验者将狒狒首领和一只小狒狒分别关在两个铁笼子里,吃东西的时候先不给这两只狒狒吃,只让它们看着铁笼子外面的狒狒吃。结果,狒狒首领异常生气,它跳跃、咆哮,甚至还试图咬破铁笼子。不久,这只狒狒首领就患上了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一年后就因心肌梗死死掉了。而那只小狒狒却没有任何异常的表现。
实验者认为,狒狒首领被关进铁笼子以后,丧失了它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专属的特权,心态失去平衡,导致健康状况恶化,最后死亡。而小狒狒本来地位就很低,不在乎是否最后一个吃食物,心态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也没有出现任何异常表现。
可见,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心态对于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疾病谱的演变,心境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心境决定健康。心态对于健康非常重要,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全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心态与心境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心境是心态的核心和基础,心态是心境的生动表现。要想心态好,还得心境好。实际上,说到底,在日常生活中,这两个词的内涵是一样的,常常混合使用。如果只是基于保健的目的,而不是进行学术探讨,这两个词是完全可以相互替代的。
在开篇语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保健包括生理保健和心理保健。从理论上讲,两者应该并重。但是,基于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传染性疾病以及感染损伤性疾病的医治相对容易,它们对人类的威胁已大大减小,并且社会大众亦对生理保健具备了相当多的常识,诸多因素使得维护生理健康的难度迅速降低。与此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生活复杂化,产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日益突出。
认识您的心境:心境决定健康(2)
从疾病谱的演变也可以看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导致的不良心境已然成为疾病谱中头几位疾病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心境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心境决定健康。
我们知道,心境是一种微弱而又较为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我们整个心理活动的背景。我们随时都处在某种心境之中,它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这已勿庸置疑。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将心境置于一个如此之高的地位,并且提出心境决定健康的观念呢?这就不得不从现代医学对健康的认识说起。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当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认识健康。而这三个方面对健康的影响均与心境密切相关。从生物学方面讲,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心境,使人产生焦躁、忧虑、抑郁、烦恼等不良情绪,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削弱或破坏某种或某些生理功能,导致心身疾病。
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正是通过对心境的影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才得以实现。通过影响心境,不良的心理刺激和社会刺激对心理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促使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对生理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如头晕、头痛、耳鸣、失眠(神经系统)、心跳心悸、血压升高(循环系统)、胸闷腹胀、腹泻便秘(消化系统)等心身疾病。
可以说,心境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桥梁。有人说,健康状况是心境的晴雨表。可见,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提出心境决定健康这样的观点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认识您的心境:好心境需要培养
好心境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您用心来培养。
心境对于健康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我们的心境常常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天气灰蒙蒙的时候,我们的心境就很郁闷,如果阳光明媚、天高云淡,心境多半就会好起来。甚至,这种变化慢慢就成了习惯。然而,这样其实是不可取的。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外在的环境,那么我们就应该尝试改变自己的心境,要学会在阴雨绵绵之时观看跳动的雨滴,在水瘦山寒之中欣赏飘舞的雪花……只有这样,我们的心境才能在周围环境变化时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状态。保持相对稳定的好心境才是健康之道。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长久地拥有积极良好的心境。但是,好心境并不是天生的。那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副好心境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说一个故事。
过去,我有一只银灰色的铝制水壶,非常好用。它带有一个报警器,水开的时候会叫。后来,报警器坏掉了,水开的时候就不叫了。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拿去修,就这样一直将就用着。不幸的是,我是一个忘性比较大的人,常常一壶水烧成半壶后,才记起去关火。后来,终于有一次,我完全忘记了炉火上的水壶。等到发现的时候,壶中的水已经烧干了,壶也变成了一团红通通的火球。壶当然是毁掉了,再也不能用了,所幸的是,没有酿成巨灾。
水壶刚买来的时候是不错的,报警器能正常工作,但报警器坏了就应该及时去修理,否则就容易出问题。人也一样,拥有好心境的时候要注意维护,一旦发现心境变坏了,就应该及时调整,尽快恢复好心境,否则,造成的危害很可能就是无法估量的。
心境往往会受到主观意志的控制,所以,我们能够通过主观努力调适心境。所谓培养好心境,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对好心境进行维护,在它变坏的时候及时调整。唯有如此,好心境才能永驻。
人的心境不可能不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好心境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您用心来培养。如果您想长久地拥有良好的心境,又同时对培养好心境还存有这样那样的疑问的话,本书第三篇将从理论、技巧和实战三个层次帮助您驾驭心境,培养好心境。
所谓养心,就是从精神上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从而有效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以求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在中医看来,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因此,要真正学习养心理论,掌握养心技巧,积极投身养心实践。
养心就是养生:了解养生(1)
养生即保养身心,通俗地说,就是保健。
养生就是保健,也有养生保健之说。养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传统医药学文献以及文学、历史、哲学和儒家、道家、佛家等众多非医药学典籍中都对“养生”有很多议论:有的称“养生”为摄生、厚生、遵生以及卫生,也有的称它为道生、保生、颐生以及颐养……其主旨都是在告诉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以保养身心,达到健康增寿的目的。
养生包罗万象,众说纷纭,传统养生流派也非常多,大体有:道家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儒家重视实用性、理性和自强不息;佛家推崇禅定、推拿、素食和饮茶;杂家注重动静结合。
养生包括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养生之道并不等同于养生之术:养生之道指的是养生的理论;养生之术指的是养生的方法。
古代的养生之道,几乎涵盖了医药、饮食、宗教、民俗以及武术等各方面的养生理论,内容极其庞杂,但具体不外乎以下4点:
1.顺应自然。讲求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正如《内经》上主张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称“道法自然”,就是指的要顺应自然规律。
2.形神兼养。一方面要注重形体养护,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3.动静结合。主张“动则生阳”,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4.审因施养。主张“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即不拘泥于一法一式,而要因时、因地、因人施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古代养生之术则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施行,内容包含以下7个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其中涉及的内容以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居多。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以及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
3.气养。主要是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内容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等方面。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和体育健身等活动。主要是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内容。
5.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适应人群也比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涉及到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
6.药养。以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为主要内容。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一般是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为与食品相融合。所以,中医学界常有“药膳”的说法。
7.术养。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是上述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养生方法。
不得不提及的是,古代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之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养护形体;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适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
现代养生在理论上主张自我保健。
现代养生在继承古代养生诸多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实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的体系。关于养生的书籍也是琳琅满目。概括起来,现代养生大致包括如下范畴:心理养生、行为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以及饮食养生等。
现代养生在理论上主张自我保健。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该由四个元素组成:父母遗传占15%;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各占10%及7%,共17%;医疗条件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前两项为不可控因素,共占32%;在可控因素的68%中,个人的生活方式因素占60%,即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因此,健康的钥匙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要想健康长寿,九成靠自己。 养心就是养生:了解养生(2) 现代养生方法主张较多,不能尽数。流传最广的主张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也就是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 养心就是养生:养心就是养生(1) 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养心就是养生。
所谓养心,就是从精神上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从而有效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以求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
我国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著名文学家、养生学家嵇康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这里提及的养生五难,属于心理方面的有四难,也就是说,几乎全部都与心理有关。
可见,古代养生学家谈养生保健就是以心理保健为主,对心理保健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
有人说,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也就是说,在中医看来,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
现代养生提倡自我保健,心身并养,但更注重养心。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的健康构成元素中,个人生活方式占60%,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针对个人生活方式占的60%,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先生说:“在这60%当中,膳食占30%,心理占30%。对待这30%的心理因素,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呢?然而,对健康起最关键作用的,恰恰是心理。”所以说,健康取决于心理健康。
著名作家苏叔阳认为,健康就是和谐,包括两种和谐,一是心理和谐,二是生理和谐。首先要心理和谐。心胸宽广了,心理就容易平衡;心理平衡了,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后,病就没有了,即使偶尔生病,恢复起来也很快。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
有专家预计: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很多养生大师都认为,过度的心理压力是疾病的根源。人要健康,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健康,甚至可以说,养心就是养生。正因为如此,洪昭光先生说:“说得更严肃一些,其实一个人的一切就取决于心态,心态一变,整个世界就会在你眼中发生彻底的改变。换个角度想问题,你会觉得世界太美了,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值得你去创造、去欣赏、去享受。”所以说,谁能保持心态平衡就等于拥有了健康的金钥匙。
如何舒缓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呢?答案就在于养心。现代社会,压力形形色色,无处不在。社会大众主要面临三大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随着压力的增大,养心在养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之快,已经超出了人类所经历过的任何一个时代。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自己的工作,也为了不落后于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必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对员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高学历,还要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求职难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即便是目前有了工作,许多人也时时面临着下岗的威胁。也正是因为如此,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机会做他们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是找着工作就做,选择的余地很小。
有相关领域专家指出,整个就业人群中有将近50%在工作中并不愉快,90%的人正在从事与他们生活目标关系不大的工作,而且还在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前所未有的巨大工作压力正在威胁着都市白领一族的健康。相关调查表明,85%的白领人士担心失业,认为自己的职业不稳定,缺乏职业安全感、归属感,时时对可能出现的失败感到紧张、忧虑。
社会在发展,人口在增长,我们不得不面对快节奏生活带来的一系列难题,诸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支付医疗保险等等。现实生活中,很难避免种种利益冲突,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越发复杂,情感交流也在日益减少。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宣泄。生活的多变给人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情感受挫机会。很多人经常无奈地感叹,物质条件好了,精神压力也大了,开心一笑竟然也变成了一种奢求。心理学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压力过大,而心理承受能力却非常有限。 养心就是养生:养心就是养生(2) 各种压力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诸多不良反应。常见生理方面的不良反应有头疼、颈痛、背痛、疲劳、失眠、食欲不振以及消化不良等。常见心理方面的不良反应有紧张、焦虑、愤怒、悲观、厌世、玩世不恭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更为严重的甚至可能表现出抑郁症征兆,孤僻、绝望,以至于想自杀。压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不得不承认,任其日积月累会造成心理障碍和生理机能失调,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压力正在吞噬着人们的幸福生活。
压力无处不在。既然无法逃避压力,那我们就一定要学会与压力相处。如何舒缓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呢?答案就在于养心。学习养心理论,掌握养心技巧,积极投身养心实践,适度转移和释放压力,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养生之道。
养心就是养生:养心,您准备好了吗
养心不难,树立正确观念,掌握养心技巧是关键。
经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养心的重要性了。此时的您,可能已经十分迫切地想知道怎样养心了吧?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先来看看,为了养心,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选择本书,您就已经完成了准备工作的第一步。读完开篇语和第一篇,树立心境决定健康的观念,您就完成了准备工作的第二步。
您现在所需要做的,其实已经很简单了,花上一点时间,继续读下去,深刻理解不良心境是健康的大敌,体会并实践本书教给您的驾驭心境的技巧,最好有朋友一起讨论,在讨论中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养心之道。相信,不久的将来,您也会成为养心高手。因为养心不难,树立正确观念,掌握养心技巧是关键。
您,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第一章重新审视您的健康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病,还应当包括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必须包括心理健康。在强调健康是生物学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整体的概念的同时,也应当强调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的观念。